家乡的水库叫山里坑水库。它虽然没有东圳水库“北濑飞泉今化龙,木兰横跨起长虹”的宏伟壮观,可也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惠泽家乡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水库。我小时参加过山里坑水库建设,那里留有我小时挖山挑土的身影,每一寸土都让我有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时间还要追溯到五十年代初期,那时家乡刚解放不久,农民们翻身做主分到了田地,无不欢欣鼓舞,但美中不足的是家乡地处丘陵地带,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周围都是连绵不断的低矮山,没有溪流,只有企仑山下的一条山里坑流,整个村庄缺少水源,十年九旱,家乡人为此感到困惑和发愁。当时的村干部根据整个村缺水的村情,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把企仑山下的这条山里坑流拦截,筑坝建造水库,解决这个村的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困难问题。村干部反映的实际情况,得到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立即委派县水利局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并从各乡村抽调两千多民工前来支援。家乡人民男女老少齐出动,奋战在水库工地上。那年我才十岁,暑假时也参加了水库建设行列,如今回忆起来,激情满怀,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兴建水库,谈何容易,全靠人工劳作。水库工地,地处山坑峡谷,那时通往水库工地没有一条大路,只有一条窄小的山坡道。筑水库堤坝用的水泥,壳灰,沙石等材料全靠家乡人民和民工肩挑背扛上去。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一把把锄头、铁锹挖掉了两个大山头和无数个小山包,用一担担畚箕,挑走了两个大山头和无数个小山包的泥土来填水库堤坝。水库工地上挖土的银锄飞舞,挥汗如雨,挑土的你追我赶,脚步如飞,打石夯,拉石滚的场面更是热火朝天,十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如同拉船的纤夫,将麻绳挎在肩膀上,拖的拖,拉的拉,一步一声嗨哟,嗨呀地拖着石滚来回滚动,喊声洪亮,震荡山谷。硬是用人工挖土挑土填库坝,人工石夯和石滚一层又一层的夯实,筑起了水库堤坝。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水库终于胜利竣工。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可当年建水库的情景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水库去看看,去回味下当年家乡人那种不怕苦,不怕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起来的家乡水库。 去年我回老家探亲,又去游览家乡的水库。可如今家乡的水库又有了另一种魅力,在政府的关心投入与家乡人民的努力下,变成了乡村旅游景区。在水库前的山坡上建起了祥林山庄,山庄四周种有杨梅、荔枝、龙眼、桃花、樱花等水果和花草树木。 如今走进山里坑水库景区见到的是“一年四季皆春色,万紫千红百花艳”。春季里是满山遍野的樱花、桃花在争艳,夏季是杨梅、荔枝红彤彤挂满枝头,让游人来采摘品尝,秋季是龙眼、文旦柚的芬芳馥郁,冬季是茶花、梅花的独秀。一年四季都可欣赏不同的景色、品尝不同的水果、领略不同的风情……我走到水库堤坝上往下看,你瞧!水库中央还建个湖心亭,让游人乘坐小游艇游览助兴。水库里的水就像一面大镜子,在阳光照耀下,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水嫩的绿,映出了野菊花迎风招展的动人身姿,真美呀! 我游览水库之时,正当荔枝采摘季节。绿叶丛中荔枝红,繁花环抱着水库周围。层层叠叠的绿荫下,鲜红的荔枝挂满枝头,这里早已聚集着不少游客,有的正忙着采摘荔枝,有的还迫不及待,一摘下就品尝起来……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 置身这个清静幽雅的家乡水库景区,闻着各种水果和香花散发出的清新空气,犹如来到陶渊明笔下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佳境一样,恬静自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