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县石苍乡的西南腹地,藏着一个被岁月温柔浸润的村落——隔壁村。这个带着乡野烟火气的名字,恰似邻家阿婆的亲切呼唤,让人忍不住心生向往。一年之内,我已三次踏入这片土地:前两次与影友背着相机穿梭山水,捕捉自然精灵;最近一次应友人之邀,深入村中探寻光阴的故事。每一次到来,都像走亲戚般熟稔,在熟悉的景致里,总有新的感动悄然生长。 村落旧属兴泰里,距乡政府约八公里。它东连石阳村的袅袅炊烟,北倚潭头村的郁郁山岗,西接菜溪乡的缥缈流岚,南望钟山镇的葱茏云树。五个村民小组如散落的星子,点缀在隔壁、新田两个自然村的版图上。当晨雾漫过连绵峰峦,青瓦灰墙在竹影婆娑间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淡墨山水长卷,每一笔都流淌着静谧的诗意。 隔壁自然村是黄姓族群的根系所在。明末清初,第一户黄姓人家推开柴门,在此落地生根。历经数百年繁衍,家族如藤蔓般蔓延生长,至今已分化出近200户,六七百人口。黄氏宗祠的飞檐下,族谱上的文字仍带着淡淡墨香,清晰记载着“耕读传家”的祖训,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家族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而新田自然村则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畲族织锦,30多户兰姓人家、百五十多位子嗣,在360年的时光里,坚守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属于这个民族的古老歌谣。 黄姓始祖公黄景明的故事,是村落最初的注脚。在一个烟雨迷蒙、白云缭绕的日子,我再次来到隔壁村。山色迷离中,村民黄庆枝带领我们拨开荒草,沿着潮湿的山道,寻访始祖墓。保存完好的墓志铭清晰地记载着:清初某年,书峰乡四黄村的牧童黄景明流落到石立顶厝,为林家财主放牧牛羊。因忠厚勤劳,他得到财主相助成家。选址时,因毗邻林家地界、居于壁峰之下,“隔壁村”之名便如种子般落地生根。站在墓前,山风掠过荒草,仿佛看见少年景明赶着牛群,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 山林,是村落的底气所在。漫山的竹木,曾是山民们的“米瓮”。往昔,男人们腰系竹刀,剖篾编筐;女人们削木柄,晒板材。“米瓮坐落于钟山何岭头”的民谣,唱尽了肩挑背扛的艰辛。那时,“石立的簸箕,隔壁的篓”成为兴泰里竹制品的两大知名品牌,每一件竹制品都凝聚着山民们的智慧与汗水。新中国成立后,3公里长的石阳公路如金色的钥匙,打开了封闭的山门;二十多米长的跨溪大桥似长虹饮涧,横跨溪流。60万元的基建投资如春雨滋润着希望的土地,而后村道硬化、公墓落成、桥梁架设,耗资70多万元铺设的少数民族公路,让新田与隔壁紧密相连,如同血脉相通的兄弟。 在时光的河流里,村落踩着时代的节拍不断前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溪、下溪水电站如夜明珠,照亮了漆黑的夜晚,让村落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九十年代,电力并网,电流如灵动的丝线,织就了现代生活的美丽图景。2007年,12盏太阳能路灯如北斗坠落,照亮了村落的街巷,让隔壁村成为仙游首个“星光村落”,每一盏路灯都闪烁着时代进步的光芒。 水利,是山村的血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山民们劈开石渠,引清泉灌溉望天田,让干涸的土地焕发生机。1998年,引入溪涧水作为饮用水,让村民们喝上了清甜的溪水;2006年,自来水工程全面竣工,清澈的自来水流入家家户户,如甘露滋润着村民的心田。年均1.6万元的卫生投入,扫出了洁净的村容,让村落如同一位清爽的少女,焕发着勃勃生机。 教育,是村落的星辰。清代“明经进士”的牌匾熠熠生辉,诉说着往昔的荣耀。1953年的土木校舍、1970年的教学楼、2001年的钢筋混凝土楼宇,见证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截至2008年,28名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四方,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畲族处级干部如矫健的山鹰,翱翔天际,印证着知识的强大力量,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村落的希望与梦想。 村落治理,是一曲和谐的乡韵。村妇联、老协会、宗亲会如细密的经纬线,编织出村落治理的蓝图;十音八乐班的悠扬旋律,传递着邻里间的温情,让村落充满了人文气息。2006年,“市级新农村试点村”的牌匾挂起,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村落前进的方向…… 自然的诗篇,总是动人心魄。隔壁自然村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广袤的盆地之中,溪流绕村而过,形成了两处50米高的瀑布,如白练悬挂山间,轰鸣声响彻云霄。“隔壁窟,可入不可出”的俗语,道尽了地势的险要;“将军寨”的打虎传说,如同一幅传奇画卷,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古枪楼、溪南宫,诉说着历史的悲欢离合,每一处遗迹都像是时光的证人,默默见证着村落的变迁。 山风轻拂,我漫步在村口的太阳能路灯下,听瀑布的轰鸣与犬吠声交织,如同一曲独特的乡村交响乐。畲族老人围坐在火塘边,讲述着族群的迁徙史,每一个故事都带着岁月的温度;孩童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老人们在暖阳下絮絮叨叨,诉说着家长里短;满载竹制工艺品的卡车驶出村口,奔向远方,承载着村落的希望与未来。 隔壁村,是时光缝制的百衲衣,一针一线都缝进了过往的岁月,每一块布料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它收藏着昨日的艰辛与荣耀,孕育着明日的希望与梦想,以璞玉之姿,等待着更多人来读它的晨昏春秋,品味它的独特韵味。 福建省文史馆员黄叶先生曾撰联赞曰:闾里和谐,何况赐名隔壁;溪山秀美,最宜打卡观光。 这副对联,恰似对隔壁村的生动写照,道尽了它的和谐之美与自然之秀。在这片山水间,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处风景都值得用心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