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万籁俱寂,抬头看天,是一轮柔和满月,像是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洒下的光辉,为整个世界镀上了一层朦胧而缥缈的美。我的目光扫过那本书,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被抹去,让我隐约梦回红楼。 小的时候,父亲总是教导我要多看书。我依稀还记得,父亲手中捧着那本散发着墨香的《红楼梦》,在每个静谧的夜晚,用他那深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将大观园里的故事娓娓道来。每当父亲读到动情之处,他的眼神会闪烁出异样的光芒,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繁华而又梦幻的大观园中。 我初识贾宝玉时,觉得他是个充满矛盾与复杂情感的人物,既有着贵公子的洒脱不羁,又饱含了对世俗红尘深深的眷恋和无奈。而林黛玉,则像一朵空谷幽兰,她的才华横溢、机智灵秀,以及命运多舛的悲剧色彩,都深深打动了幼小的我。那时的我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人生百态和世事变迁,但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美绝伦的诗词歌赋,以及书中流淌的细腻情感,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懵懂之中开始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这样的阅读时光,不仅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我人生启蒙教育中最珍贵的一课,为我打开了通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让我由衷生出自豪感。 如今,时代的发展使文化的普及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真正能深入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人似乎并没有增多。 当我阅读民国时期文人创作的文章时,我常为他们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而惊叹不已。不必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不必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单是吴伯箫的一篇《灯笼》,不到2000字的文字,文白相间,引用历史典故,化用诗句,读来让人唇齿留香!也让我不禁惊叹他是读过多少古典文集。 可再看我的周围,在几乎人人皆有书读的当代,厚重的典籍常常被遗忘在书橱的角落,深刻的思想亦不再为众人所喜。人们用上网代替读书,用游戏代替冥思,不知不觉中,情感的触觉不再充满个性而敏锐,思考的角度不再丰富而多元,在21世纪,我们看似获取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实则在新科技的推波助澜之下,将自己的认知深深禁锢在了一个坐井观天的“思维茧房”之中。 正如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所言:“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 雅俗之间,本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若是只知追逐下里巴人,而将阳春白雪束之高阁,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更是整个人类历史和新时代的悲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应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以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实现伟大复兴。 指导教师:林加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