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性关怀消弭心灵坚冰
——我市公安监管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化
【发布日期:2012-11-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许秋洪 詹望月】
传统眼光下,高墙电网、牢头狱霸、严峻冷酷几乎是群众对监所的唯一印记。事实上,那仅仅是影视题材作品误导放大后导致的偏见。令人欣喜的是,在公安机关倡导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的今天,我市的第一看守所、第二看守所、拘留所、强制戒毒所以及仙游县看守所、仙游县拘留所等监管单位,严格按照教育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监所的建设目标,以人为本,不抛弃不放弃,在依法进行教育挽救的同时,切实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就医绿色通道,保障生命健康
生命健康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在押人员从踏进监所,办理入监手续时起,监所医生就对他们进行体检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健康权就得到所医的看护。全市各监所建立医务室,添置相关医疗器械与常用药品,聘请有医师资质人员担任所医已有多年。所医视在押人员为亲人,每天进行巡诊,对须出所就医的,第一时间送往救治。 2011年来,全市各监所进一步改造医务工作环境,各看守所都配备了B超、胸透、血常规、心电图等医疗器械。各监所与我市卫生医疗部门合作共建,组织卫生部门人员到监所进行巡诊,开展疾病防治讲座,并开通在押人员就医绿色通道。年前,羁押在我市看守所的一名在押人员曾因病突然浑身抽搐,继而呼吸困难,全身僵直。看守所与医院立即启动共建的绿色通道,经紧急抢救,得以脱险。
视频亲情会见,纾解思亲之苦
在押人员在监所倍感揪心的是亲情牵动下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亲情的召唤也是促进在押人员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源动力之一。 各看守所每月都组织开展一次亲情会见。拘留所每周五为公开接见日,在拘人员与其家属、亲友在所内会见室相见。强制戒毒所每天接待戒毒学员与其家属、亲友的会见。逢有重大节日,各监所都安排会见。虽然如此,但仍有大量的非本地籍在押余刑人员,他们的家属亲友因路途遥远或身体原因不便前来,余刑人员因缺少亲情慰籍,思想起伏波动,精神萎靡不振,直接影响到改造成效。 2011年来,我市监所创新监所管理模式,开展亲情感化教育,推出QQ远程视频会见方式,便利服务非本地籍在押余刑人员。今年7月10日,市第二看守所举办QQ远程视频会见会,28名外地籍在押余刑人员通过QQ视频聊天见到了久未谋面的家人…亲情的力量坚定了他们服刑守法,重获新生的信心。至今,全市各监所通过远程视频会见,有效纾解了300多名余刑犯思亲之苦。
人文关心关怀,推进人人平等
在押人员因所触犯的法律条文不同,在监所内有着不同的称呼。在市强制戒毒所里,民警称呼在戒人员为戒毒学员,而非“戒毒犯”,并以学员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管教,勉励他们严格自律,自我提高。拘留所对涉嫌卖淫女性,统称失足妇女,不用带有歧视意味的“卖淫女”称谓。称呼变化的背后,是监管民警对他们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各监所实行分类管理,对在押的少年犯、老年犯、重刑犯、交通事故犯等实行归类分监室管理。今年上半年完成对全市女性在押人员的集中关押管理,管教民警全部由女民警担任。 各监所通过开展一日生活制度来保障在押人员的合法权利,推行人人平等理念。全市各号房都有民警进行监管。民警定期对在押人员进行谈心,组织他们学习法律基本知识,跟踪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押人员每天可在所内读报纸,每晚都有2小时左右的看电视时间。他们通过电视、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各监所强化重点时段的巡视监控。对在押人员起床洗漱、就餐等矛盾问题多发时段,监管民警密切进行巡视,并进行重点监控,打消在押人员拉帮结伙、闹监滋事、称王称霸的念头,确保全体在押人员人人平等。
节日监管场所,充满别样喜庆
节日里,监所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监所内同样也溢满喜与庆。节日,各监所组织在押人员进行卫生大清扫,营造节日氛围,合理安排在押人员节日期间的伙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今年春节期间,市第二看守所召开“迎新春 谋发展 促和谐”座谈会,近百名在押人员家属参加座谈,并与亲人相见。仙游县看守所举行“在押人员迎新春歌咏比赛”活动。在我国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当日,市强制戒毒所组织戒毒学员统一收看发射实况电视直播。端午节期间,莆田市拘留所召开亲情见面会,并为在拘人员及其亲人、朋友免费提供自制的节日粽子和艾叶蛋。市拘留所在监区举办了“迎中秋庆国庆”联谊会。在拘人员自编自演,上演一台精彩文艺节目,表达他们对过去的悔悟、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监管民警的教育挽救的感恩的心。
|
劳模精神闪耀校园
感恩母爱 温馨相伴 镇海街道梅峰社区举办母亲节亲子活动
音乐盛宴 燃爆莆田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