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佑三年(1243),他官复原职,但仍未被重用。淳佑六年,差知袁州。淳佑八年,丁母忧。淳佑十年,服阕,再任刑部郎中,主管崇禧观。宝佑二年(1254)知漳州。宝佑四年,主管冲佑观。宝佑五年,知衡州。景定元年(1260)知常州,改严州,但都未能成行。邑人刘克庄在《吴君谋少卿墓志铭》中云:“盖自江右归,食祠者三,召者二,予郡者五,皆不果行。” 刘克庄还说吴叔告:“仕三十年,中外仅七考。居闲之日,果山、安晚诸老,沧州、梅埜诸贤,非不怜才知已,然除目屡下而中止,荐书或稿而未上。” 直至景定二年(1261),吴叔告才被重新召入朝任尚右郎官。后兼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和差殿试覆考官。景定四年,任大理少卿。尔后,除直宝章阁、提举浙西常平事。“有仕者挟权贵求辟举,叔告曰:‘冗员不可增,某人不可举。’是冬,召奏事,再祈免,得请。归装萧然” 。 咸淳元年(1265),吴叔告的两个孙女和继室张氏相继病亡,这给吴叔告的精神以很大的打击。他在为继室送葬回来的路上偶染风寒,随即卧病不起,不到3个月病死,享年七十三岁。史书评价:“叔告性狷介,少和寡合,器重之者多,而仇疾之者亦不少云。” 吴叔告虽《宋史》无传,但刘克庄的《吴君谋少卿墓志铭》却得以存世。在《挽吴君谋少卿》中有诗曰:“昔为枢椽侍廷英,蓦听胪传第一声。仙籍香浮广寒殿,奏篇纸贵洛阳城。亲逢明主真千载,曾谓斯人止九卿。惟有一端差慰意,鹤山大字扁堂名。立德尤高似立言,常嗟此语欠精论。邺侯架冷惟书在,董子陵荒有策存。太息晚犹条世务,《大招》未易返骚魂。薤歌不尽云亡恨,直待碑成慰九原。” 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五位文状元是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7年),初名陈子龙,字君贵,兴化军莆田县白湖(今属莆田市荔城区)人。据邑人张琴的《陈忠肃公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 咸淳四年(1268),度宗皇帝临殿考核,“对策试,赐进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状元及第。公本名子龙,唱第日,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 陈文龙学而优则仕之时,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任宣义郎镇东节度 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陈文龙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他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着而“人皆惮之” 。得到了上司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无大小,悉以询之” 。 贾似道从理宗开始当权,到度宗时权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几年内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历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直拜为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的提携,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正直耿介的他对贾氏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 ,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 ,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 ,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 咸淳三年(1267),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逃遁。守将吕文焕降元,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樊重镇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同时,任命“曾多献宝玉” 的小人赵晋任建康知府,又让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任临安知府的肥缺。陈文龙对贾氏 结党营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之过失,并提出弹劾范文虎、赵晋和黄万石3人。因此触怒了贾似道,被贬职到抚州。 陈文龙在抚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以陈文龙“催科峻急” 的莫须有罪名,于德佑元年(1275)11月将其罢官,陈文龙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归养为辞,回到了故乡莆田。次年2月,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员被俘北去。 明《兴化府志》载:“五月,益王称制于福州,改元景炎,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八月,漳州畔,以文龙为闽广宣抚使讨之。又命文龙依前官充闽广宣抚大使,于是殚家财,募万兵,即兴化军开阃,遂发民兵自守,元兵至,被执,械送至杭州,不食死,时景炎二年(1277),年四十六,谥忠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