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山和小飞山是仙游的名山。山虽不高,但雄踞县北面五里,是县城的主峰和靠山,自古以来便久负盛名。如今,大飞山和小飞山已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大蜚山森林公园”和仙游新十二景“蜚山霜月”。现在不少人只知大蜚山,而不知大飞山。 最近有一友人告诉我,大蜚山原来叫大飞山,因当地群众害怕山飞走了,因此改成“蜚山”。为了澄清友人的这一说法,我查阅了《仙溪志》、《八闽通志》、《闽书》、《兴化府志》和《仙游县志》等史书,终于弄清了来龙去脉。 宋代黄岩孙的《仙溪志》载:“考县治旧在大飞山南五里,唐垂拱二年始迁于旧治之南三十步。主山来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为大飞、小飞二峰。演迤度脉,由亥位折旋为冈阜,降南而县宅焉。西接飞山,东列石鼓,北枕瀑布,南带仙溪,夹以二塘。水由艮出,文笔峰、铜鼎环列其旁,水绕山蟠,面势环翕,真东南之壮邑也。” 明代何乔远编的《闽书》载:“二飞山 ,县主山,曰大飞。其山自九座分宗而来,蜿蜒百里,屹立为二,耸拔飞动,故号二飞。《海录碎事》云:“自异域飞至,宋喻峙隐焉。峙,绍宁(应为定)中特奏名,不仕,居是山之中,与陈宓相唱和。” 明代黄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载:“大飞山、小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如飞扬之状。” 明周瑛、黄仲昭编纂的《重刊兴化府志》载:“飞山,在县北五里,乃县治之主山也。其山自九座分支而来,高可千仞,绵亘百里,矗为大小二峰,形势耸拔飞动,故号大飞、小飞。旧经云:‘异域飞来’,妄也。”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陈兴祚主修的《仙游县志》载:“大飞山在县北五里,县之主山也,自九座分脉东来,高可千仞,屏立治北,耸拔飞动,如凤展翅。宋绍兴间,喻景山峙隐居处,山门石壁镌大飞书院, 旁有挹飞、煮茗诸篆。”不过,该志在卷首地图上却将大飞山和小飞山标为“大蜚山”和“小蜚山”,并在卷六《形胜》中引用黄岩孙《仙溪志》中关于县治“西接飞山,东列石鼓,北枕瀑布,南带仙溪”时,将“飞山”作“蜚山”。全书只有三处将“飞山”作“蜚山”,这可能是蜚山首次见诸于文字,并非我友人所称的怕“飞山”飞走了,而改名“蜚山”。 “飞”和“蜚”古代是可通用的,但其意义却完全不同。飞,即寓意振翅高飞,飞扬直上,鹏程万里之意。大飞山和小飞山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其山像振翅欲飞的凰凰。而“蜚”则是传说中的灾兽,外形像牛,头部为白色,但是却长着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只眼睛,有史以来就被称为“灾难之神”。据晋代郭璞的《山海经图赞》载:“蜚之为名,体似无害,所绎枯竭,其干谯厉。”就是说,当蜚进入水中时,水源会立即干涸;当蜚进入草从时,草会立即枯死。”当蜚出现的地方都会发生大的灾难,故世人皆畏惧此兽。 大飞山之名,早在黄岩孙编写《仙溪志》时的宋代之前就有了,而蜚山则是清中叶才出现。我以为,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风俗习惯方面来说,都应该给大飞山正名,应该还“大蜚山”为“大飞山”之名。 恢复大飞山之名,可以更好地传承仙游优秀的传统文化。大飞山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早在南宋嘉定至端平年间(即1208年-1236年),特奏名进士喻峙(字景山)便在大飞山下创办了大飞书院,授徒讲学。南宋着名词人、工部尚书刘克庄和宰相陈俊卿四子、着名理学家陈宓,与时任知县许伯诩、赵滚夫、邢兴祖、姚遇等名流,都曾慕名而来,与喻景山吟诗赋词。陈宓曾热情洋溢地赋诗:“仙溪七十里,半世只闻名。一日见山面,十年怀友情。古匏浮美 ,清水照尘缨。霜月亭亭白,连床语到明。”大飞山成了当时文人骚客文化交流的重地,至今遗址仍在蜚山村松峰寺东边,保留了喻景山撰写的“大飞书院”和刘克庄、陈宓书写的诗刻,及“挹飞”、“煮茗”、“蒙泉”等十多幅摩崖石刻,是仙游县除了九鲤湖之外,宋代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因此,失去大飞山之名,就割断了宋代这一段辉煌的历史,丢掉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恢复大飞山之名,也符合仙游人民祈盼幸福安康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凤凰是人们传说中的神鸟,也是百鸟之王,是美丽、吉祥、和谐、宁静的象征,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大飞山就是因为其山如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的,寄托了仙游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明代仙游知县郑黄灿到访大飞山时曾作诗:“山如威凤欲飞翔,书院今来只鹿场。崖藓蚀余霜月句,风泉吹落涧花香。” 是让凤凰展翅高飞,还是让有灾星之称的独眼怪兽“蜚”躲在县城背后蠢蠢欲动?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呼吁,为有千年盛名的大飞山正名,让美丽威武的凤凰展翅高飞,鹏程万里;让仙游的明天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