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田三次万人大会战(6)
【发布日期:2017-05-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施金冷】
每个公社不分农牧林副渔业,统一按劳力比例分配施工任务,实行包干、包劳力、包工具等“十包”举措。在那特殊的年代,数万民工按照部队编制,过着组织集体化、生产战斗化的生活。提出的劳动口号是“工地为家苦作乐,任劳任怨不计酬,齐心协力战犹酣,不甘落后争上游。”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吃的是各自社队供应的口粮 (每人每月生活费用折合10元,具体为米50斤 6.0元,柴60斤0.9元,菜金每餐3分2.70 元,草鞋、火油、纸等0.40 元),以铁锹、畚箕、手推车等简陋的工具为武器,抢修大坝,输送材料,开凿隧洞。每天工地上有 2.5 万民工,最多可达7万人。在水库的修建过程中,离不开驻莆部队的大力支持,当地驻军首长詹大南将军对东圳水库建设十分关心,当工程指挥部决定向驻莆部队求援,希望能借助部队的最新设备开凿输水隧道涵洞,他就派出一个工兵连支援,1959年3月,仅用 96 天凿通了一条长332.6 米、内径4米的隧道,比预定工期提前26 天。在驻莆部队官兵的鼎力相助下,不但增强了工地上民工的士气,而且节约了资金和材料。输水涵洞工程竣工,使上游迳流水能得到有效地疏流,为大坝合拢创造了有利条件,减轻了洪水对大堤合拢后的压力。驻莆部队还派出300多辆汽车运送沙石料,在大坝合拢不久的抗洪抢险紧张日子里,驻莆部队又派出了3个营的兵力增援工地,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军民“鱼水情”。
  随着水库工程的动工,库区的1.2万亩土地就要一步步地被溪流淹没,移民安置是水库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国家要搞建设,翻身的群众怎能不听党的话呢?于是三洋、长基、岭下等7 个社,2666 户,13382 人的移民搬迁工作展开了。常太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当地群众为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如今又如何忍心向他们开口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牺牲”呢?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因素,移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很多,安置补偿严重不足。但到底是善良淳朴、通情达理的老区人民,他们承受着经济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压力,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建设,舍小家顾大家,扶老携幼,迁出库区。除部分就地安置外,大部分移民成批迁往大洋、庄边、西天尾、城郊、华亭等地,仅用2个月时间就全部搬迁完毕。东圳水库渠道是水库的配套工程,1958年6 月完成干、支渠的勘测任务,1959 年9月开始全面施工。工程指挥部按11个公社的劳动力比例分配包干施工任务,确保工程于 1960 年春耕时实现通水。
  东圳渠道,经过天马、凤凰、下林,在山牌地段横跨福厦公路和木兰溪,沿壶公山麓蜿蜒南行,南奔沿海丘陵地区。至笏石丙店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东峤、埭头贯穿平海半岛,直达上厝村;一支南行至田头店,又一分为二,分别向东庄半岛和忠门两个半岛穿行,抵达东庄镇的前运村和山亭乡的莆禧村,干、支渠全长 176 公里,可灌溉农田 30 多万亩。
  东圳水库从1958 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在当时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驻莆部队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建设的两万多名员工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终于战胜了酷暑、暴雨和寒冬,于1960 年4月提前三个月建成。共投入1899.7万元,完成土石方1437.31万立方米。总库容量 4.35亿立方米,上游积雨面积达321 平方公里,坝高 54.6 米(1982年又加高到 58.6米),坝长367米,顶宽8米。坝型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具有永久性堤坝的性能。并开始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它的建成不但结束了沿海地区十年九旱的历史,而且拦蓄了南萩芦溪上游的洪水,免除了北洋5万多亩的涝灾。如今,东圳水库主要担负着莆田市 18 个乡镇几十万亩农田的灌溉,担负着城乡的工业、生活供水,担负着秀屿区、湄州岛和南北洋的饮用水以及下游地区防洪抗涝的任务。在大坝涵洞出水口处还建有坝后水电站,装机容量6320KW,年均发电量为1800万度。它已经成为一座融灌溉、防洪、发电、游览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水库。
  清清东圳水,它以浩瀚的库容滋润着莆阳大地,哺育着广大兴化儿女,保护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莆田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为莆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莆田人民的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东圳水库是一代莆田人心血、汗水、智慧、力量的结晶,这里面有许多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东西值得我们汲取。回首创业艰辛,我们心中充满了对老一辈建设者的感恩和敬仰之情,他们在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充分发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铸造着这一千秋伟业,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现在大力继承和弘扬的东圳精神。在今天,当我们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改善,全面建成小康之时,这些精神都是弥足珍贵的,更要发扬光大,为我市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