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其实离我们很近,沿着木兰溪顺流而下,仙游境内最后一个乡镇即是。“东极”一词源于乾隆年间《仙游县志》,原指境内木兰溪下游东南部河谷盆地盖尾、郊尾二镇,旧时辖香田里。县志称:“香田里为邑之东极,界接莆田,仙溪诸水至俞潭汇为深泽,山多峭石,横亘至溪,为邑之门户,地硗燥多沙,塍蔗圃橘林居十之九,每当微霜初降,落叶满地,课千树之木奴(旧称柑橘为木奴),居然万户穿林而过,蔗枝亚冠,随风披拂,亦飒飒有声。” 盖尾镇属丘陵地带,木兰溪横贯全境,故有溪南、溪北之分。宋、元朝属唐安乡,明至清属香田里,民国属香北乡,解放后改为盖尾区、石马区,1958年成立盖尾人民公社,后改为乡、镇。传说盖尾原名“观美”,风光旖旎,雅观而秀美,民国时邮差刘宜九收寄邮件粗心大意,一时疏忽,竟然将“观美”二字误写成“盖尾”,于是阴差阳错,“盖尾”地名从此攸然而来(摘自《仙游地名录》1983年版)。“盖尾”地名非常形象地囊括了盖尾的地理特征,凸显出她作为仙游境内最后也是排前第一重镇的区位优势,是镶嵌在仙游“东极”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名副其实的仙游连接莆田的首善之乡,首尾相顾,任重而道远。 阳春三月,我随同仙游县作协采风组一行来到盖尾镇与莆田华亭镇交界的盖尾镇仙潭村,探寻隐秘在东极的三个“第一”。仙潭,原名游潭,别称俞潭、俞潭铺,是古时候兴化郡至仙游县通衢大道的必经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塞。 第一潭 木兰溪(俗称南溪、兰溪、仙溪)发源于戴云山脉,从西苑滥觞,汇永春、德化诸水流经鹿鸣潭、虎啸潭、南桥、金凤桥,石马桥、沙园(杉尾村)、俞潭,溪长63公里,出莆田濑溪至木兰陂汇入三江口入于海,“沦漪荡漾,雉堞倒影,环城如带,舟楫栖泊之所”,故俞潭被视为木兰溪沿岸莆田抵达仙游的第一门户。 俞潭是个可歌可泣的地方,曾是明嘉靖年间福建巡抚谭纶(1520-1577年,江西宜黄县谭坊人)与少保戚继光统师围歼倭寇入侵仙游的第一个大本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十一月中旬,倭寇围攻仙游县城,仙邑军民奋力抵抗,就在这紧要关头戚继光与谭纶率领神兵急速抵达香田里的石马、俞潭一带,扼其要冲,力战顽敌。当时谭军驻扎俞潭,戚军驻扎沙园,经过数番血战,终于击溃围城倭寇,全胜而归,为戚家军与仙游人民联合抗倭大捷奠定了基础,显现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一山 仙潭村境内有座老鹰飞山,海拔680米,雄浑竣峭,南麓石壁上遗有明代摩崖石刻,石高3米,宽2.2米,厚2米,坐北朝南,正面刻有 “第一山”三个楷体大字,字径70公分见方,笔力苍劲,古朴大方,落款为“明嘉靖辛亥(1551)六月朔旦,诸斋主人廖云龙书勒”。老鹰飞山是东邻莆田进入仙游境内的第一座山,传说古时候榜头至仙潭一带皆为大海,海风浩荡,唯老鹰飞山下水深流缓,风平浪静,俨然一个天然避风港,往来船只多在此规避风雨,故誉为“第一山”,并刻石为志。刻主廖云龙,莆田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官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知府。 第一柱 第一柱稳踞于第一山麓之下木兰溪心一片裸露的礁石上,岩石上方镌刻“仙溪砥柱”四个大字,左款“小藻潘经文”,左款“道光辛丑(1841)年” 刻主潘经文出生在香田里三十坵(今郊尾镇长安村),是清代廉吏潘渭春(1796-1868年,道光二十四年登进士第,授补印县知县、仙游金石书院掌教)的侄子,潘经文与刘章天二人都曾受教于潘渭春门下,尔后刘章天学问长进,于同治十年(1871年)登进士第,授礼部主事。由此可证,道光辛丑年(1841)潘经文确只是一介二十出头的秀才,他如此豪放恣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足可证明他是个才华横溢,卓立不凡的愤青,不然他的那些字早被乡人们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