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江白塘镇洋尾村是我市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是白塘李氏的聚居地,小小一个自然村,留下了大量牌坊、石碑等姓氏文物,还有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阳祠四座古祠堂。自宋至清有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记者节前夕,记者沿着古官道,探访这个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
11月6日下午,天空不时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沿着古官道走来,置身于明清制式的古建筑群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古时曾辉煌的皇室宗亲李氏家族的生活地。李金星是白塘李氏宗亲会会长,也是白塘李氏文物管理所所长,对于李氏村史,李金星了如指掌,他带领记者一一领略了分布在村落中古迹的风采,将发生在这些古迹中的名人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白塘洋尾古村落地处白塘湖畔,古村落最早形成于唐代,是李氏族人聚居的一个古老村落,已有上千年历史了,2003年列为莆田市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据说这里之所以叫"洋尾",是由于该村位于北洋平原近海处。村依白塘湖,村内古民居、古祠堂、古宫庙、古牌坊交错成趣,村中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富有江南水乡情调。村中多见明清制式的古建筑,融合了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李金星告诉记者,洋尾村主要的文物有一副族谱,二块牌额、三个坊、四个祠堂、五个石碑、六个古民居。自宋至清末,共出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8名。

(富有特色的天井建筑)
古村风景秀丽名人辈出
洋尾村环白塘湖排列有西墩、西林、东墩、李角、塘边、后头等6个自然村,有黄、李、陈、吴、林诸姓。现在全村有700户,人口3000多人,全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耕地850亩。村中水域密布,沟河港汊,纵横交错,小桥流水人家,极富江南水乡情调。在波光粼粼的湖边,那栉比鳞次、白墙红瓦的村舍,那弯弯的屋脊,翘翘的屋檐,若隐若现。村中贯穿一条由石板铺就的古官道,穿过一座座牌坊,跨过一座座石桥,可以看到一座座高堂焕彩的明清民居,向你诉说往昔的风采。 洋尾村李姓要追索到千年前的唐宋时期,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个儿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在武则天时期遭受迫害,流亡避祸,躲入福建。宋咸平二年(999)李氏一支迁居白塘洋尾,子孙繁衍,聚族而居,至今一千多年,传了40多代,成为望族。 南宋初年,洋尾李氏出了一位抗金英雄李富,是莆田历史名人。李富字子诚,号澹轩。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临安失陷,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抗击金兵,给金兵以沉重的打击。后李富隶属蕲王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故世称李富为"李制干"。李富与李纲、岳飞是好朋友,对秦桧卖国、迫害抗金爱国将领岳飞等人极为不满,愤而辞官回乡。 李富回乡后,一心为桑梓造福,兴办公益事业。他带领乡亲修筑海堤,围垦造田,开发家乡。在水乡莆田县境内建造了大小桥梁34座。他还捐巨款修兴化郡学,并建书院多座,聚众讲学。当时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刘孔珍、黄刍等都出其门下。他也著书立说,著《春秋注解》和《澹轩集》问世。 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人才辈出。单李姓宋代有进士12人,职官49人;明代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职官39人;清代有进士7人,职官34人。其中著名的有:宋代李富,李振(出使高丽副使),李廷耀(广东惠州佥判);明代李元镇(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代李殿臣(海坛总兵),李光文(乾隆年间直隶州司马)等人。 白塘洋尾李氏后裔历代多有迁徙,子孙遍及广东、海南、江西、台湾等省及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而值得一值的是,洋尾村也是亚洲首富李嘉诚的祖籍地。据《白塘李氏族谱》记载,从一世祖入闽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诚是第46世裔孙。1993年,李嘉诚投资35亿港元参与福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和重建工程。在签约时,他对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说,他的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他可以说是半个福建莆田人。 现在每年都有一批批国内外宗亲来此会族合谱,凭吊先祖。

古朴牌坊无言却自诉曾经辉煌
李金星带领记者看的第一个古迹是佥判第坊。佥判第坊坐落于白塘湖东北部岸上,南北走向,建于宋代,系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砖木仿楼阁式结构,穿斗歇山顶,两边墀头建有两阙(墙头厝)的假墀,古色古香,富有古意。李金星说,它曾经倾斜十分严重,岌岌欲堕,近年在文物专家指导下,积极抢修,并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如今历时数百年,仍然屹立于白塘湖畔。而沿着白塘湖边古官道,坐落着座座牌坊,据地方志书所载,洋尾曾有过7座牌坊:进士坊、步云坊、制干余芳坊、佥判第坊、花封流庆坊、白塘科第坊、登瀛坊等,现在尚存有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归荣坊。 始建于明代的白塘科第坊是洋尾李氏明清两代科第鼎盛的历史见证。这座土木结构的牌坊如一座敞开式的宫庙,坐落在李角自然村白塘岸边,南北走向,坊前有一块石埕,石埕通向白塘有一个简易的石砌码头。坊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中间立柱石制,上下有卷杀,梁上一块“白塘科第”木匾是明代原物,保存较好。记者看到白塘科第的梁枋上刻写着密密的名字和官职,凡李氏子孙功名有成,授有官职者都要回洋尾拜祖,名登科第坊。想当年,李氏子孙纷纷乘官船到白塘科第靠岸,在枋前祝告祖宗,然后名登坊上,以示荣耀,那场景是何等荣华,何等豪迈。现在,白塘科第北向枋上又写得密密麻麻,这是现在李氏子孙名人,功成名就,也登名上枋。 柏府归荣坊也在李角自然村,建于明代,现存为原始建筑,横跨于古官道上,东西向,面阔1间,进深3柱,抬梁式,悬山顶。据李氏后裔说因前匾上书“柏府归荣”,宗亲们便称它为柏府归荣坊。这座枋是乾隆《莆田县志》所载的制干余芳坊,是明代成化进士、广东按察使司佥事李元镇所建。

(岳飞给李富的题词)
古典雅祠堂显昔日赫赫家族
行走在洋尾村,你可以看到街巷纵横,阊闾次第,一座座气势恢宏,构筑典雅的祠堂,古朴而小巧的纪念牌坊,闲静而密匝的明清民居,别致而厚重的小桥,为这古老的村落平添祁阳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洋尾村李氏有四个祠堂,别是:李制干祠、大宗祠、州牧祠、祁阳祠。 李制干祠是洋尾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东墩自然村。一座明代三进三间建筑,一千多年前,大善人李富生活在这里。后来李氏后裔为纪念富公,把它改建为祠堂,也称李富祠。祠坐北朝南,由门厅、砖埕、前厅、天井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3间,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明代改建后,清代和近代都有重修,保存明清建筑样式,部分构件明代。 大门前一对清代石墩,青石雕刻,线条简洁。大门一对楹联,上书:江王世泽长;制干家声大。这是白塘李氏常用的门联。大门两旁各有一室。进入门厅是一个颇大的砖埕,以方砖铺就,埕后便是前厅。通过前厅是一方天井,以利主殿泻水与采光,天井两边有廊与主殿相连。 李金星介绍说,主殿上方悬挂的是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常德知府王进之书写的"种德传心"匾。主殿中间有李富头戴黑纱帽,身着蟒袍的座像,显得儒雅却有几分威严。两边墙上悬挂四幅反映李富生平事迹的画图,出自仙游画家李清达之手,分别为:事母至孝图,爱国抗金图,捐资办学图,修桥筑堤图。墙上还挂有岳飞、张孝祥、李纲、文天祥、郑岳等人给李富的题词,还有李富一生所修34座桥梁的部分照片,向后人展示他一生的功绩。祠内还藏有一通《永思堂碑记》碑,圆首篆额,是明嘉靖五年(1526)立的,高2.2米,宽0.85米,碑文楷书,明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书篆。《永思堂碑记》碑文革中曾被砸断后丢入门前水汊中,后在文物普查时从水中捞出,。 大宗祠在李角自然村,也称制干祠,始建于明代,李富子孙为纪念李富而修建。清初“兵燹毁其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式,部分明代构件,坐北朝南,由大埕、门厅和主殿组成,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边为拱棚式两廊。大宗祠前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砖埕,这里是李氏全族公祭活动的重要场所。大门两旁一对清初雕刻的抱鼓石镇着,宣示李氏家族的显贵与尊荣。 大宗祠是李氏宗亲会的活动场所,挂满了海内外宗亲送的金匾、镜框、题词、楹联。祠内墙上嵌两通石碑:一通是明代《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另一通是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碑载有大宗祠因清代沿海截界而“遭兵燹,毁其半”的内容,颇具历史价值。 州牧祠离大宗祠不远,是清乾隆年间直隶州司马李光文的祠堂。祠坐北朝南,由砖埕、门厅、天井、主殿组成。主殿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天井两边为两廊,祠内藏两块长60厘米,高40多厘米的红漆诰敕,油漆已经剥落,金色字迹已模糊不清,依稀可看到乾隆年间字样。 还有纪念明代永州祁阳县令李龙的祁阳祠,解放后作为农业社仓库,被拆除改建,面目全非,已无法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洋尾村有一本康熙年间修的《李氏族谱》,这是洋尾李氏留传下的一本价值较高的谱乘清康熙年间(1662-1722)白塘李氏修了一部《白塘洋尾李氏族谱》,收有几篇有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此谱曾于1994年作为福建省赴台举办妈祖文物展的展品,吸引了许多研究妈祖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宋代绍兴年间特奏名进士、仙游人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了妈祖宫庙最早受到朝廷褒封的情况,被专家、学者公认为是“已知最早之妈祖文献资料”。
记者手记:
在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时,突然转晴的天空,红红的夕阳透过乌云,染红了半边天,而倒映在白塘湖中,湖面如撒了金似的光芒四射。李老说这是有名的白塘夕照。洋尾村那巷串的古宅,高高的院墙,宽宽的砖埕,重重的厅堂,深深的院落,斗方的天井向世人展示她古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人寻幽探古,而我们却始终只能见到她的凤毛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