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闽中红旗不倒(中)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
【发布日期:2019-07-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祖泉】
  这时,住在下茹山的陈天章和王纪修闻讯也连忙集合红军和赤卫队一同迎击敌军,两部红军和赤卫队互为犄角与敌激战至弹尽后才从小路撤往山上。此役红军牺牲6人,毙敌13人。战后,白军进驻澳柄“剿办”3天,烧毁房子16间,拘捕群众4人,勒去银圆1950块。黄琬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壮烈栖性。
  澳柄失败后,省总行委从惠安调派由闽西来的干部杨伟(沈玉泉)接任红军207团团长;县总行委又任命王铁成为副团长,陈天章仍为政委。为避敌锋芒,杨伟等把整顿恢复后的红军队伍带到与仙游游洋交界的黄龙一带发动群众继续进行武装斗争
  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批判了立三路线,并作了相应决议。根据三中全会精神,11月撤销了福建省总行委,恢复了党、团省委机构。省委恢复后发出第二号通告,要求“各级各地总行委应立即取消,党团划分,恢复党和团各原有组织系统”。同时,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王海萍(化名老张)偕省委农村巡视员邓子恢(化名老李)到莆田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在莆田建立特委组织、领导闽中地区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的指示。
  于是,中共莆属特委宣告成立,莆田总行委机构随之取消,党、团组织正式分开。特委成员由王于洁、陈天章、蒋声、王纪修、谢刚等5人组成,王于洁为书记(后因省委领异决定邓子恢留在莆田工作,莆田的干部一致拥戴邓兼特委书记)。邓子恢在特委会上介绍了闽西的土地革命经验,并帮助莆田的同志总结前一段武装斗争受挫的教训。特委会议还采纳陈天章建议,把土地革命试点和红军据点由澳柄乡转移到莆田东北部的外坑乡(今属涵江区新县镇)。
  为了加强对莆田武装斗争的领导,邓子恢等决定把红军207团改组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由张威任红第二支队支队长,王于洁任支队政治委员,陈天章任支队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红军教导队,汤军任教导队队长。在红第二支队成立典礼上,邓子恢代表省苏维埃筹备委员会和中共莆属特委致词,号召全体红军指战员“加紧军事、政治训练,要使每个队员成为好的战斗员与宣传员。准备有计划的进攻敌人,在莆田、仙游、福清、惠安一带游击,打击海军与消灭当地民团常备队,创造这几县的赤色区域”。
  第二支队成立后,先在外坑4个自然村发动群众打击地主、恶霸。陈天章带头率队抓捕3个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地主,缴枪8支,罚款800元。群众看到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真正大义灭亲,不徇私情,纷纷表示拥护。随后,红军游击队在外坑乡各个村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组织贫农团;实施土地革命纲领;宣布废除田租、债务,限各地主、富豪3天内把田契、债据自动缴出焚毁;没收地主的田地和浮财,将它分配给贫雇农;组织乡赤卫队,收缴所有武器,并向富户募款购买枪支。
  经过半个多月的思想发动,中共莆属特委于12月9日在外坑乡宣德宫召开各村农民代表会议,宣告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成立。这一天,宣德宫前如庙会赶集一样热闹。代表大会会场布置庄严肃穆,门口悬挂会标、红旗,四周张贴革命标语、口号。邓子恢在会上讲话(由陈天章翻译),他号召外坑乡和广业区的贫雇农们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还动员分到田地的农民要搞好互助合作,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
  会议进行中,群众和红军战士不断高呼口号,歌唱红军军歌。会议通过民主选举,选出马备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蔡扬、蔡钵为乡赤卫队正副队长,蔡金清为乡农会主席,蔡珠、陈正钭为乡妇女会正副主席。大会还通知一些地主、富农到场接受教育,并当众宣布农田和山地的分配方案,烧毁了一部分地主的田契、债据和大姓宗祠契据。
  中共莆属特委决定由赤卫队留守外坑保卫红色政权,红军第二支队出击外乡,扩大苏区的辐射面。游击队“每到一处,土豪、富农反动分子闻风而进,贫农出来接头了。游击队也有眼睛耳耳朵了,什么地方有消息农民便能来报告”。游击队根据农民的报告,“哪里有土豪地主反动派,便去抓来及没收其家产,把物件、谷子分给当地农民,田契簿据烧掉,杀猪分猪肉等,开始实行土地革命初步的工作”。为此红军队伍也扩大到160多人。
  与此同时,红军教导队也积极开展工作。他们一边对各县已经报到的学员加紧训练,一边发出《考送福建苏维埃教导队学员布告》,要求各县党组织动员18至30岁的有“工人、雇农觉悟的知识分子” 到莆田教导队接受军事和政治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和政治觉悟。
  外坑苏区的建立与红军游击队斗争范围的扩大,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已。于是,他们急忙组织兵力进犯外坑苏区以及其周围地区。12月中旬、12月25日,国民党海军陆战队连续两次进犯苏区,均被红军游击队及革命群众击退。敌人不肯善罢甘休,于12月27日又纠集正规军、地主武装800余人,兵分三路向红军游击队活动地区扑来,同时还派兵在水办山尾等地设伏。面对强敌的进攻,红军指战员奋力反抗,英勇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惨遭失败。这一次作战,红军指战员战死37人,队伍被打散,红军领导人陈天章、汤军等相继被捕牺牲,苏维埃政权被摧毁。
  1931年2月,省委通知莆属特委成员王于洁、蒋声、谢刚到厦门参加省委常委会议,共同研讨莆属地区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今后的工作方针。省委决定撤销莆属特委组织,恢复莆田县委和仙游县委(仙游县委工作仍由莆田县委帮助),任命王于洁为莆田县委书记,谢刚为仙游县委书记,蒋声为共青团莆田县委书记。省委提出:“莆仙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扩大拥护苏维埃政权运动,打破群众的失败观念,接受斗争中的教训,扩大土地革命的影响,深入群众中去,加紧发动群众的日常斗争,组织赤色工会,恢复与发展赤色农会,建立士兵工作,夺取广大的群众,聚集我们的力量,准备新的更大的斗争到来,创造赤色区域,走向地方暴动的前途。”
  1935年5月,王于洁得悉黄孝敏、刘突军在福清领导开展游击战争,便派出交通员与福清中心县委取得联系,然后同潘涛亲自到福清樟溪参加两个中心县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在两个中心县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闽中特委,推选王于洁为特委书记,黄孝敏、潘涛、刘乐、陈炳奎为委员,由特委统一闽中各县的斗争,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统一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分别在福永边的罗汉里和莆仙边的常太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打击各种反动势力,加强根据地建设,使之成为闽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稳固依托点。这次会议是闽中党历史上一个转折点。
  中共闽中特委的成立,使闽中地区的游击战争结束了两个中心县委各自为战的局面,不但在组织上为坚持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游击武装力量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使北起乌龙江畔的峡南,南至惠安县北部约150千米的福厦公路干线两侧地区,成为闽中红军游击队驰骋的战场。
  10月5日,第一支队一部80多人由刘突军和吴德标率领从罗汉里奔袭莆田大洋田赋处,全歼粮务小分队,缴枪8支,镇压铺差1名;另一部30多人由魏耿、杨采衡率领开到永泰一都东山打土豪。为策应第一支队的反清剿斗争,第二支队便在常太根据地四周大张旗鼓地打土豪、斗恶霸、攻民团、杀铺差。
  闽中游击队的频频出击,使国民党军防不胜防。为了改变被挨打的局面,国民党当局铁心排除游击队的大本营——常太根据地。1936年7月,莆田驻军四十九团出动两个营,抽调仙游保安中队配合,从莆、仙两方面包围夹攻常太根据地,并实行“久驻长剿”,大肆烧杀抢掠。
  根据地的革命群众虽然大部已随游击队撤到山上,但由于思想未做长期准备,所带的有限粮食没几天就吃光了。又时值盛夏,蚊虫肆虐,疾病孳生,随队群众难以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为保护群众的安全和解除他们的痛苦,闽中特委决定暂时撤出常太根据地,到常太北面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隐蔽,无亲可投的根据地群众可随游击队一起转移。
  游击队带领部分群众撤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后,在莆田庄边的赤石、赤溪一带山区隐蔽。这里贫穷山区,四面被国民党军封锁,粮食供应十分困难,常常靠挖野菜、采野果充饥。恶劣的斗争环境使个别战士思想动摇,想离队回家。针对这一情况,闽中特委加强了游击队的政治思想教育,指出目前国民党到处搞白色恐怖,全县都在“清乡”,大家分散出去,就会有一个个被抓捕的危险,要求大家团结一致,克服暂时困难,同舟共济,经受住艰苦斗争环境的考验,坚持革命斗争。通过思想工作,大家深受教育,坚定斗志,增强信心。
  部队情绪稳定后,特委派黄国璋、刘突军率领游击队途径庄边、赤石、坑头里来到到莆田、仙游、永泰三县交界的庄边镇山溪村开辟新据点。山溪山高水冷,交通不便,长期被一股武装土匪盘踞,国民党统治势力较为薄弱。游击队们住在山溪寨垵岩洞(现名“红军洞” ),利用山溪寨险峻复杂的地势以及得天独厚的林海、竹海、云海开展游击战争。黄国璋先找土匪头目黄开元谈判,以打通游击队进驻山溪寨的通道。黄开元起初认为自己人多势众,不肯答应。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